童年那些事儿

Posted by Admin L in 忆当年 (Memory) on 25-08-2011.

作者:牧山道人
原文地址:https://www.seeksunslowly.com/child-memory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们生活在城里,儿子也五岁了。

        时常会想,虽然现在城里的孩子衣食住行条件都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很多,但他们真的好玩吗、幸福吗?我想不一定。遥想二十年前,我们那时代的童年,好玩、自然且健康的事数不胜数,那才其乐无限、回味无穷。

        小时候却不觉得有什么好,反而羡慕城里的孩子生活的优越;估计他们当时也有些所谓的优越感。但现在,他们是否会有相反的感叹呢:小时候那么多好玩的事,我都没摊上!

        闲话少说,总之,很庆幸自己能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农村——这是一笔财富,可以让现在及以后的孩童恨自己生不逢时的财富。本文将回忆我们那代人的童年趣事,因不胜枚举,只列印象较深者。
注:
1、下文用了些土话(还有谐音),力求最大限度还原,非蜀人请根据上下文自己联想一下。
2、诸如抓子、六子棋、打沙包、翻皮筋这些好玩的事,现在城里乡下都还有条件有机会玩,就不再列入了。
3、每小节其实都可以长篇大论、独立成文,由于时间原因,作者尽量将之呈现在一篇文章中,若有疑问,可留言或联系作者(About/Contact Me 页面有博主的联系方式)。
4、有些对待小动物的行为很残忍,有些游戏危险系数较高,不建议您或您的小朋友效仿;但有些事或游戏是可以介绍给孩子玩的,不用多说,你懂的。

照黄鳝、青蛙

        栽秧子后,秧田里都灌了水,天气晴朗,夜有月光是照黄鳝的最佳时机;打完谷子后,大青蛙满田跑,晚上也可以去照。
        黄鳝和青蛙本就是美味,野生的更不必说。
        工具:夹子(夹黄鳝用)、棍子(闷昏青蛙用)、手电筒(照)、胶丝口袋(装)。
        操作:顺着田坎慢慢地轻声走,同时用手电观察周围,发现目标即夹住或打晕装进口袋。一般一人照,一人夹打。

钓鱼

        不是钓别人池塘里养的鱼,而是去钓大沟或河里的野生鱼。
        工具:鱼竿(实际上随便一根棍子或不要棍子都行,主要是鱼钩)、曲鳝儿(即蚯蚓,一般在家门口竹林里挖取,作鱼饵)、桶(装鱼)。
        我一般在涨大水后去钓,基本不需要浮标,直接凭手感,最多的一次钓了有6、7斤,吃了三天。第一次钓鱼且钓了不少非常兴奋,每钓一条都紧紧抱着冒雨送回家,以便及时与父母分享我的快乐。

搬鱼

        河里一涨水,会有很多人去河边“搬”鱼。
        工具:“针”(不知学名叫什么,类似鱼网,但要将四角拴在大竹竿上做成一兜(锥形,开口处边长近一丈),再用一根更长大的竹竿连结四根支架)、舀子(针里有鱼就用这个舀出来放桶里)、桶。
        操作:找一合适位置(不深不浅,估计有鱼会游经)把“针”架妥,放入水里,每隔几分钟拉起来看一看,如果刚好有鱼从“针”上方游过,起“针”后,它们就在“针”尖里。
        当然,不是每一“针”都能搬到鱼,要看运气。不过,一般工作半天,够一家人吃是没问题的,运气好的,还会“搬”到大鱼,一条就十来斤,可以赚不少外快,所以也有人以此为职业。

浮鱼、捞鱼、挖泥鳅、揍黄鳝

        浮鱼:一般沟里水浅未流动时进行。看到有鱼活动的沟段,在合适的地方,将头尾“匝”起来(即将沟里的泥堆砌起来,拦住该沟段),然后用盆子将中间的水“浮”掉(将水舀到该沟段外),水“浮”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将该沟段的鱼儿逮住了。
        捞鱼:沟水不深,但还在流动不适合用“浮”时进行。使用虾爬(兜状)在有鱼活动的地方直接打捞就行了。
        挖泥鳅:池塘或沟里基本没水时进行,直接用锄头挖,看到泥鳅就逮住,有时,也会挖到黄鳝。这个比较猛,一般没人动过的地方,都会出土泥鳅。
        揍黄鳝:这个不是说跟黄鳝有仇叫你去揍它。而是看到田坎边有黄鳝洞,用手或脚在一端狠命踹(跟活塞运动差不多),同时,观察周围,特别是已确定的鳝洞另一端,一旦发现黄鳝出洞,立即用手(用手夹黄鳝需要力道,还需要技术)或夹子夹住,大人手长点,可以一只手“揍”,另一只手放出口处等着。我见过邻居揍出过近 1 斤的黄鳝,有 60 多公分长,不仔细看,就像一条蛇。不过,这个工作比较危险,因为有时会“揍”出耗子或蛇,我就“揍”出过一条水蛇,吓得一个劲往家跑,半年没去碰过洞洞。

掏雀儿窝

        我家附近的牧马山上遍种柏树,由于栽得密,都没长多高,但正好方便小朋友们掏雀儿窝。
        那时的生态真的很好,我去掏过几次,基本上每颗树上都有……
        只掏过几次因为逐渐长大且看了些佛教的书,不忍伤生。
        其实那个东西也只能玩玩,捡的鸟蛋大部分不能吃(有生命了),有次我在掏的过程中,不小心弄破了一枚,里面的鸟就出来了,还是活的……

灌偷屎爬

        也有人叫推屎爬,即屎壳螂,长相甚威武,爱往屎堆里钻,不管是人屎狗屎还是牛屎,还就地打个洞,以储备“粮食”。发现被其钻过的残屎堆(一般只弄牛屎,其他屎比较脏臭),找到洞口,以水灌之即出。有时,有个残牛屎堆里能灌出十来个(一个吃不完那么多)……
        也曾经一度认为,这玩意是人畜身上的寄生虫,因为但凡拉泡屎在野外,很快就长出偷屎爬,而且在无屎之处,又看不到他们的踪迹,所以这个推理还是比较有逻辑的。
        当然,现在不会这样认为了,但他们平时到底在哪,也不清楚,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查查。
偷屎爬,又叫偷屎爬,学名蜣螂。

逮千儿郎郎、夹夹虫、绿娃虫

        其实从小很讨厌虫,但仅限于软体,比如猪儿虫,很恶心。但硬壳虫我很喜欢,因为不脏,还可以拿来玩,千儿郎郎(天牛)、夹夹虫和绿娃虫(学名不清楚)就是我们经常会去捉来玩的昆虫。我们一般把夹夹虫拿来打架,有时还以此赌博,就像斗蛐蛐,所以,大家都想捉到更大更威武的夹夹虫,不过这玩意需要小心伺候,一不注意夹到你的嫩肉那不是一般的痛。
        千儿郎郎和绿娃虫在青冈树上,夹夹虫在青冈树底(有洞穴,有时需要刨或用小树枝钓)。
绿娃虫
绿娃虫。

千儿郎郎
千儿郎郎,学名天牛。

夹夹虫
夹夹虫

扒扒香瓜儿
        扒香瓜儿也叫香地瓜,事实上,这是我至今吃过的世上最好吃的水果,香甜无比。不是到处都有,但我们牧马山上的确随处可见。不过要注意,有种籽大无水,吃不得,是苦的,我们称这种是公子,可以吃的叫母子。
        大的味美的一般有部分或全部埋在土里,所以需要扒。非常好吃的东西,非常有意思的事,所以,基本我们是顾不上睡午觉,大热天(夏天才熟)就跑到山上去扒。
扒香瓜儿,又叫香地瓜,你不定见过哦。

扮炮

        这是一个小游戏,现在的小朋友也有条件玩,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或我不知道他们知道。
        参与人数:2 人或更多。
        道具:稀泥巴。
        筹码:稀泥巴。
        玩法:
        第一步:每个小朋友分得大致一样多的稀泥巴。
        第二步:各自将全部或部分筹码捏成钵状(比真钵稍矮)。
        第三步:将各自的钵往地上一掷(钵口朝下),数声崩崩炮响(所以叫“扮”炮,“扮”在川话里是扔、摔之意,比如,瓶子“扮”烂了)后,钵底应该都开了个洞。
        第四步:各自将其他玩家的洞用稀泥敷满(弄得越薄越好,那是筹码,你懂的)。
        第二步到第四步循环进行,直至输光筹码。
        规则:
        1、如果未“扮”出洞或放炮后钵底不可辨,当次参与打炮的整个钵就要被其他小朋友分了。
        2、震离钵底的稀泥不能去捡,最好扔掉,当作打炮时用力过猛的自然损耗。
        3、敷给别人的稀泥可以尽量薄,但不能有洞。

        这东西不能吃,只是好玩,一般最后的玩家会将所有稀泥做成一个大钵,大放一炮后大家散伙。但我一般会用它捏一些小玩意,带回家晾干作纪念。

打板儿

        简单好玩的游戏,用废弃的书本折成方块(分正反面)称为“板儿”。
        游戏一般二人(也可多人)进行,或正面、或侧面、或重击、或斜勾把对方的“板儿”弄翻(手不能接触对方的“板儿”),你就赢得该“板儿”。有些人为了厚重宽大不易被弄翻,用十多页 16 开纸折个大“板儿”去参战,但有时却会被对方一张 32 开纸折的小“板儿”弄翻,所以非常讲究技巧,也有“压得大赔得多”的赌博哲学在里面。还有些不地道的小朋友往里面藏瓦片,不过被发现以后就很少有人跟他玩了。我小时候完这个还挺厉害,攒多了板儿,就拆了当废书报卖,换零用钱。

打板儿

放牛

        放牛其实不算啥好玩新奇的事,只不过因为我们那儿有山,所以放牛很好耍,把牛丢一边吃草,小伙伴们没就斗居(鸡)、拌腰格子(摔跤)、洗澡(河里)、钩螃蟹什么的。有时我一个人,就看书。
        不过有一次很惨,我家的母牛看到河对面的公牛(也许是长得太帅吧),就发疯般跑了,我远远看见牛跑了就追,一路追一路问,快傍晚了才在岳店子(一条街)边的竹林里找到它。
        那次我狠狠教训了它一顿,那时一条成年耕牛好几千元,我估计把我卖了都赔不起(四家人共有的牛)。后来放牛再也不敢三心二意了。

滚滚儿车

        四个弹子盘,装一个木板下,高档点的还有方向盘。一般几个人玩,轮流坐上去,其他人轮流拖或推着玩,也有人拿去下坡的地方,直接冲下去,这个刺激但也很危险,稍不注意就会人仰车翻。这是个奢侈品,因为大的、灵活性好的弹子盘不好弄,而且也要家长会做并且愿意做,你才会有,反正我是不曾拥有过,都是蹭别人的玩。
        抱歉,我没有找到图片,若您有相关图片可以联系我。

滚铁环
        这个,男娃儿必须有。
        在骑自行车上学前,他甚至是很多小朋友的交通公具:滚着去上学,跑得快,不迟到,特别是冬天,滚到学校满头大汗,很爽的。
        一般学校也不反对,因为锻炼身体还好玩,又不会出交通事故。课间时大家都把各自的家伙拿出来在操场上滚着玩,比大小、比速度、比技术。
滚铁环

钓黄鳝
        一般放学路上就把这事干了,弄个好钓钩(细钢丝做的,有些同学家长在窑里工作,很好弄这个),穿上蚯蚓,看到有黄鳝洞,放进去就行了。
        我曾经在家后面的小水沟边,发现了一个好大的洞,于是把钓钩伸进去,一下就被咬住了,但它的力气实在太大,我两只手都拉不赢它,折腾了很久,始终拉不出来。后来天黑了,我怕是大蛇,就跑回家去了。第二天来,还在,但始终不曾拉出来。第三次来时,已经不在了,估计被我拉伤了怕了走了。老黄鳝?大蛇?大老鼠?黄鼠狼?或者说不出名字的怪物?至今是个谜,也比较遗憾,至少让我看看是啥玩意啊。

鳝钩的模样大致如下图
黄鳝钩

逮笋子虫

        它们一般趴在竹笋或嫩竹上吸汁,我一般早晨起来逮,那时它们正在睡觉,一捉一中。不过我只喜欢逮我家竹林里的,感觉要干净些……
        逮到后,大多数人把它的大脚从中间的关节折断,然后穿一根刷把(刷锅用的)签,拿在手里,它会试着飞走,所以可以当小风扇用。也有人烧来吃,我也吃过,挺好吃的。还有人专门逮这个,穿好后拿街上卖(县城里),一元一个。
        现在黄龙溪还有卖的,油炸的……
        这个东西比较可爱,不建议小朋友效仿,也不建议去买来吃。
笋子虫

钩爬老海

        爬老海就螃蟹,岷江河边的岩缝里螃蟹特多,有些还爬到了山脚。
        钩螃蟹这事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作,不过大都还是夏天进行,因为可能需要“插”(涉)水。
        工具很简单,也很好做,但找不到图,我画一个给大家。
螃蟹钩,钩爬老海用的。
        只要你愿意,可以钩几十斤,实在太多了……
        要吃的话,就吃个腿,油炸一下即可;但很多小朋友还是一次钩几只回家玩或养而已。

炸鱼

        这不是小人玩的,但我们会去凑热闹,也会在河边捡一些鱼回家。
        就是把玻璃瓶装上炸药,插上雷管,点燃扔岷江里。一般他们在我县境内岷江最深处——“回头是岸”(有题字的,但不知是哪位先人提的)炸。我家离该处有 3 里路远,但一旦有人炸鱼,就能听得到,于是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去看都去捡。
        不过这玩意非常危险,倒不是被炸伤,而是捡鱼时溺水,我知道的就有两个大人冬天去捡鱼被淹死了,所以晓得有这回事就行,不用去实际操作。

扒巴鼻虎儿

        “巴鼻虎儿”是种鱼,由于不知道学名,没找到图片。简单描述一下:状似黄辣丁,黑色或灰色,一般贴在石头下方。捉到放鼻子上也不会掉(从河里走回家都不掉),所以才叫“巴鼻虎儿”(“巴”即贴)。这东西味道还不错,快 20 年没吃过了,估计以后也吃不到了。

钻石膏洞

        石膏洞在牧马山脚,有两处,常有人去探险。“繁华”时多达四五十人,大都是学生,中学生都有。
        洞口奇小,只能趴着身子,慢慢爬进去。洞里很空旷、凉快,貌似没有尽头。既然叫石膏洞,里面最多的当然是石膏(可以“点”豆花(不“点”不成形的)或者当粉笔用),也有泉水,运气好会遇到蝙蝠,从你耳边呼啸而过,女生们吓得直尖叫。有次还把附近的人引来了,以为这里有人行歹事……
        我家离那洞也就 1.5 公里左右,年龄大点时,有过两次黄昏一人进去的体验,洞里除了黑和蝙蝠倒没什么,但一出洞踩到一条蛇,一口气冲回家……

飘飘飘儿

        小游戏,拣些瓦片或轻薄的石头,斜钩式飘到水里,看谁飘的飘飘(步数)多,如果飘飘一样多就比谁飘得远。力度和角度很关键,但这是技术问题,你必须多次试验才会赢得了别人,我曾经用了三个下午的时间把家里的烂瓦片飘完了,当时水平可谓无人能及,动辄让瓦片在水中飘走 20 余步。虽多年未从事此该工作,估计现在也还成。

梭钢筒子

        此处之钢筒子,是灌水用的(泵房到沟渠的连接筒),直径约 20 厘米,长约 3 丈,悬空,其下一丈左右是条大沟。
        我记得首次玩这个时,不到 4 岁。那时筒沟间距对我来说是天地的距离,10 多岁的小朋友,都直接走过去或跑过去,我只好“梭”过去(骑在上面慢慢前移)。
        很不幸的是,第一次“梭”此筒时掉进了沟里(放心,没挂,下面都是稀泥),被人及时救了起来,后来就有心理阴影,以致到要离开家乡时(15 岁),都不敢走过去,而且现在明显有恐高症,四楼以上就比较怕,而且不敢多看。

打弹子

        玻璃球,我们叫弹子,后来也知道女生们耍的跳棋就是用的弹子。
        这个估计玩的人最多,时间也最长。
        玩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玩法就是弹出自己手里的弹子(不是扔,你的手和弹子的位置必须固定)去击打别人的弹子,如果击中,对方的弹子就是你的了。
        复杂一点的是把弹子放到松软的土上,踩个半球状的窝,然后大家在一定的距离外出发,先进窝,进窝后才可以去“吃”对方,没进窝的只能选择逃命或想办法进窝,如果不慎击中人家的弹子,那叫自杀。
        大一点的孩子,也经不满足于这种收入缓慢的游戏,直接猜个数(大家捏一把弹子在手里,猜总个数),这个赢得很快。

打弹子

打耗子

        那时的耗子吃谷子的,肥头大耳,可以吃,很美味。
        一般拆谷草堆时(自家屋檐下),大家就准备工具打,小孩也只是凑热闹,主要还是大人出力。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老爸打了三只,都很大,我们美美的享受了一顿野味。

喂蚕子

        记得这是小学四年级前爱做的事,第一次是看着同学家蚕茧破了,看着蚕蝶交配,看着母蝶排受精卵(放一张白纸上,让它慢慢下满),挺有意思的。
        完了要回一张带卵纸,放家里阴凉处,看着小蚕破卵,小心地用白纸把它们拨到铺有嫩桑叶的小篓里。
        以后,每天放学都要在路上摘些嫩桑叶回家喂蚕宝宝,随着它们一天天长大,食量也越来越大,必须回家提着篮子去采桑叶……
        等到它们的身体开始发亮(半透明状),嘴角开始冒丝时,就放一些菜籽杆到它们家,然后看着它们作茧自缚。
        一两天过后,它们都不见了,篓里只剩下些白白的像花生一样的茧。
        然后就是别家小朋友来看它们破茧成蝶,看着他们交配……再要回一张带卵纸……
        当时也听说了,这个可以卖钱,但我从来没卖过,送一些给人,自己养一些,直至再大点,不想再养时全部送人。
        长大后知道,其实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大传统产业,有几千年历史,没想到也可以陪伴小朋友的童年。

喂蚕子

惨灯儿

        “灯儿”就是陀螺,但我们那时玩的,基本是自制的,很少有人去买也很少有人卖。找一截实心的木头,一端削成锥形或半球体,在底端装个钢珠即可。也可以做出很多花样,几乎每个人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同。
        这个耐玩度跟滚铁环有一拼,当时几乎也是人手一个。书包里装个灯儿,再插根鞭子(“惨”灯用的,“惨”可理解为击打并使其旋转),滚着铁环就冲进学校了。
惨灯儿,即玩陀螺。

钻青冈子

        上面提到的千儿郎郎、绿娃虫和夹夹虫栖息于青冈树,其实青冈树上结的果实(青冈子)也可以拿来玩。
        如下图,剥开顶部的遮罩后,插上一根刷把(刷锅用的)签,在平整的地面或桌面上就可以比赛了,看谁的转得久。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小陀螺。
青冈子

打阿夫子

        “阿夫子”为豆类,不知道学名,不好找图。壳似豌豆壳(缩小 N 倍)、实如绿豆大小,貌似不能食,野生。
        打“阿夫子”则是一种游戏,摘取大量“阿夫子”装入衣袋裤袋,削一截大小适中的竹筒(直径刚好才射得远,力道才猛),然后就可以和小朋友们开始游戏了。
        基本上,这算是一种射击游戏,类似于武侠中用嘴吹毒针射暗器,即剥开“阿夫子”数枚,将其籽含入口中,通过竹筒射出击打玩伴。似乎没有输赢一说,一般谁觉得受不了便主动弃权,属于完全享受过程的游戏。

洋火枪

        是“洋火 枪”不是“洋 火枪”哈(如果“洋 火枪”真是这样,那前二朝我国就不会被欺负得那么惨了),那时管火柴叫“洋火”,这枪可以用火柴头上的“霉”作燃料,故称洋火枪,鞭炮里的火药也可以作燃料,这个威力更猛些。也有人叫链子枪,因为枪筒是用自行车链做的,我还是喜欢叫它洋火枪,不为啥,洋呗。
        这东西杀伤力很强,而且没准头,震动大。我反正不敢经常玩,前后可能就打过
20 来枪,有些小朋友则基本把它作为了身份标志或象征,多远看到你,不管3721,先放一枪再说,告诉你“哥来了”,分别后,一路走一路打,枪声不绝于耳。

容易走火的洋火枪

容易走火的洋火枪

惨丁丁猫

        那时的夏秋黄昏,“丁丁猫”(蜻蜓)满天飞,院子里的小朋友们就拿着竹竿或捞草耙(晒谷时捞草用的竹耙)“惨”(挥舞打落曰“惨”),猫儿(真猫,12 生肖里的猫^_^)也会跳起来捉。“惨”翻后一般拿来喂鸡,这个确实把丁丁猫“惨”得很惨,杀孽太重,罪过……

结束语

        现在回老家,偶尔也去牧马山边看看,但已经杂草丛生,路不可辨。
        周围好多地方也在逐步建工厂、8车道大路,隔了20多年的孩子们,已经不再有这些乐趣,大好河山,现在了无人烟。
        世上本就有路,走得人少了,也便没了路。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满五岁的儿子,以及其他家长、小朋友。
牧山道人
2011/8/25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