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治後期(四):經濟發展的轉變

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Taiwan History) on 07-06-2012. Tags: ,

返回目录

日治前期,在「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策略下,一切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於農業,而此時期的工業發展,像是製糖工業、製茶工業、鳳梨罐頭加工製造,也可說是完全依附於農業之上,無一不是農產品加工業。
到1930年代前後,日本由於受到世界經濟大恐慌的衝擊,而產生大量的失業人口,因而有將失業人口「工業移民」臺灣的措施。加以日本想要侵略中國華南及南洋地區,而有所謂的「南進政策」,臺灣因地緣的關係,正好可以成為南進政策中的前進基地,因此。日本當局開始在台推行「工業化」政策。
電力是工業發展最必須的資源,所以臺灣總督府首先致力於電力的開發。在此之前,日本當局在台灣已有一些的電力建設。1918年,總督府開始計畫建造人工湖日月潭開發大規模的發電資源,並於1919年7月合併各公民營發電所組成台灣電力株式會社。1919年日月潭發電廠開始興工。,於1937年7月完工,發電量4萬5千瓦,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發電廠。隨後台灣各地分別又有大大小小的水力或火力發電廠興建,總計到1939年為止,全台共有發電廠135座,供電能力約37萬千瓦。


台灣電力株式會社
     日本當局於1919年成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統籌台灣地區電力開發與經營。


日月潭發電廠
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完成奠定了
台灣電力的基礎,台灣西部的電力
以日月潭為樞紐,建造貫通南北之
輸電幹線,故日月潭為當時台灣動
力的心臟。資料來源:《台灣懷舊》 ,
創意力,1993年。

在電力充分供應的結果下,台灣的化學及金屬工業迅速萌芽,此一時期,台灣的工業雖仍以農產品加工得食品工業為主,但其比重自1920年代初期至1940為止,從約75%降61%,化學及金屬工業則由約9%大幅提升到20%,此外,機械製造業和紡織業在這時亦有顯著的增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台、日之間的航道隨時的有被切斷的可能,因此日本當局不得不針對台灣的資源從事工業化發展,以台灣工業得以自給自足為目標。在這情形下,鋼鐵、酒精、煤、水泥、電力、金屬等工業成為重點的發展工業。此外,隨著戰爭的白熱化,日本當局在台大量建造軍事設施,也因此刺激了木材工業的發展。此時台灣的工業產值達到全部總產值的45%,台灣實質上已經由農業為主的社會,逐漸轉向半工半農的社會。不過,台灣後期的工業化終究是因為戰爭意義而產生的,並非台灣自發性的轉型。不久,大戰結束,日本人在台灣的統治也劃上句點,工業化也成為日本在台灣殖民的最後剝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自: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

返回目录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