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的臺灣人(一):史前時代的人類與遺跡

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Taiwan History) on 07-06-2012. Tags: ,

返回目录

關於台灣歷史,有文字記載可資了解的「歷史時期」並不長,我們透過文字記錄而能形塑出的較清晰而具體的台灣史事,已經進入十六、七世紀了。不過在這之前,台灣並非沒有歷史,其只是沒有精確的文字記錄,可以供後人按年計月地細數史事的經過發展而已,但我們仍可透過口語傳說、考古遺物,以及殘存的風俗文物,來了解史前時期的社會面貌。考古學家便根據這些來建立時間序列和文化關係,從而區分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金屬器時代等這些同時存在於台灣各地的不同類型史前文化。
……………………………………………………………………………………………………………………………………………………

(1) 舊石器時代

距今數萬年前,台灣和亞洲大陸之間上有陸地相連,直到一萬多年前,由於海平面上升,淹沒台灣與中國大陸間的陸地,台灣海峽才逐漸形成,在海峽形成之前,人與動物可從亞洲大陸直接走過來。因而一般認為台灣的舊石器文化與中國大陸有關。
台灣的舊石器時代,年代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到五千年前,代表性文化是發現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的長濱文化,以及分布於西海岸中北部丘陵台地的網形文化。


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全景

  長濱史前文物

長濱文化人以敲打技術製造石器,也使用骨角器,並以採集、狩獵、漁撈為主要維生方式。聚落小,人口不多,已知用火  。

(2) 新石器時代

大約距今七千年前,台灣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與舊石器長濱文化並沒有承續關係,而是在台灣形成島嶼後,從中國華南或東南亞傳過來的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因有粗繩紋陶出現,又稱粗繩紋陶文化 。其範圍擴及全島,除使用磨製石器、陶器外,位於河口或靠近海岸有小型村落的存在,已知農耕,但狩獵、採集仍重。


大坌坑遺址在淡水河口附近的八里
     鄉觀音山


大坌坑文化的陶片,口部有流暢的紋路

到了中、晚期,臺灣各地具有地方特性的文化大量出現,如台北盆地的圓山文化;中部大肚山的營埔文化;南部的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東部的卑南文化、麒麟文化等。其中面積達八十萬平方公尺的卑南文化遺址,是目前發現最大面積的史前遺址,聚落龐大,建物成排分佈,格局嚴謹,足見卑南文化已有頗具組織的社會結構。櫛比鱗次的石棺群,朝著都蘭山方向排列,石板棺內有陪葬的玉器、陶器,足見當時這群在台灣東部生活的先人,已有靈魂觀念,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


卑南遺址發現的礪石建築結構


石棺群是卑南文化的特色

  考古工作進行探測石板

(3) 金屬器文化

距今約兩千年前,臺灣開始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時代。金屬器文化遺址遍布臺灣各地。其中,在台北縣八里鄉發現的著名的「十三行遺址」,出現有大規模的鑄鐵痕跡。

這些史前遺址,經考古學者的研究區別,而歸屬於不同的文化,每個文化,大略相當於我們現在所稱的各個不同的民族。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史前遺址都有前後的演變關係。如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不是由舊石器長濱文化演變發展出來,而是冰期結束,臺灣成為海島後,經由海上傳進來的新階段的文化。到了金屬器時代的各個文化,除了繼續呈顯各文化的多樣化之外, 臺灣各個原住民土著族群的祖型文化亦大致在此時成形 。


十三行文化人的生活圖


十三行遺址的煉鐵用具

  考古現場遺址,一千年到二百年間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自: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

返回目录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