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舞臺的臺灣(一):臺灣開港與國際貿易

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Taiwan History) on 07-06-2012. Tags: ,

返回目录

(1) 開港通商的背景

由於臺灣從荷蘭統治時期開始,即具有濃厚的商業特性,加上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以及豐富的物產,因此台灣一直是西方國家覬覦的對象,其中又以英、美兩國的態度最為積極。
英國在鴉片戰爭爆發前,便常常從廣州私運鴉片到臺灣販售。1840年,英國以大砲打開清帝國閉關自守的門戶,爆發鴉片戰爭,也乘機試圖侵犯臺灣。1847 年,有英國海軍少校戈登(Lieut R. N. Gordon) 率艦到雞籠(今基隆)調查煤層,認為臺灣的煤量大且質精。1850年,英國駐清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Bonham)提出開採雞籠煤礦的要求,為清廷所拒,轉而要求更改通商口岸,不過受到清朝政府的拒絕。


英國艦隊
19世紀英國是最強盛的海上強權。
資料來源:《先民的足跡》,南天,1991。


外國人所繪製的地圖
1856年法國人所繪的台灣地圖。
資料來源:《先民的足跡》,南天,1991。

美國則對台灣的利權和地理位置感到興趣。由於台灣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界的海路要衝,往來於台灣週遭海域的船隻常常發生船難,台灣的位置正可成為船難救援及船隻補給的最好基地,因而有美國商人要求美國派員偵查台灣,並將台灣南部或東部佔為己有。翌年,曾經打開日本門戶的美國東方艦隊司令培理(Perry)派員率艦隊來台調查,從事礦產勘查,並測量雞籠港的港灣地勢,培理回國後,也主張佔領台灣。
在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列強覬覦之下,台灣開港成為列強與清廷簽訂條約時所爭取的目標之一。

(2) 開港與對外貿易的擴張

1858(清咸豐8年)年及1860年的兩次英法聯軍之役,清廷戰敗,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與清廷訂約的國家包括英、法、美、俄。英、美、俄三國均提及台灣通商,法國的天津條約則正式列入台灣(指的是安平)、淡水通商條件。有了國際條約的規定,清廷終於被動在台灣正式開港。後來又再列強的爭取之下,臺灣實際開放臺灣、打狗(今高雄)、淡水、雞籠(今基隆)四口通商。
1862年(清同治元年)6月,淡水首先正式設海關通商;次年8月,雞籠開關;打狗與安平則於1864年5月開關。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起來。此時台灣主要出口的商品是砂糖、茶、樟腦,被稱為「臺灣三寶」;進口商品則以鴉片為大宗。
砂糖主要產於台灣南部,早在荷蘭時期就已經是台灣出口的大宗。開港以前,台灣糖主要輸出到中國及日本;開港以後,出口市場則擴大到西歐、南北美洲、澳洲等地,出口量在最盛時可達近一百萬擔(一擔約等於百斤),為清末出口量最多的商品。


舊式糖廠外觀
資料來源:《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
雄獅,1997年。


倉庫的砂糖
糖從荷蘭時期至戰後1960、70年代,
都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商品。
資料來源:《先民的足跡》,
台北:南天,1991年。

茶主要產於彰化以北,在開港之前,台灣只有台北深坑、坪林一帶產茶,開港之後,1865年,有洋人多?(John Dodd)從福建安溪引進茶樹並種植成功,此後,台灣中、北部的丘陵台地,逐漸廣闢茶園。台灣茶出口包括烏龍茶及包種茶,又以烏龍茶為大宗。烏龍茶的主要輸出地為美國,包種茶則主要輸出到南洋地區。茶的出口量雖不及砂糖,但由於單位價值高,因此出口總值高於砂糖,在1868至1895年間,台灣茶的出口總值約達台灣總出口總值的54%。


北台灣的茶園
茶葉在開港之後是台灣出口總值最高的商品。
資料來源:引自《攝影台灣》,雄獅,1983年。


大稻程待輸出茶
資料來源:引自《攝影台灣》,雄獅,1983年。


大稻埕由於茶葉加工,成為清末北台灣最大聚落。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淡水河溯源」,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樟樹主要分布於嘉義以北的山區。早期樟腦主要是作為藥用,並有防蟲,以及製造香水、煙火等功能,樟木則是清廷水師用來造船的材料。1890年以後,工業先進國家開始大量使用樟腦作原料,製造一種名為賽璐珞(Celluloid)的人工合成橡膠,樟腦成為奇貨可居的產品。而在開港之際,台灣和日本是世界僅有的兩個主要的天然樟腦產區,使台灣樟腦的輸出具有強烈的壟斷性質,1890年以後,由於日本的樟木砍伐殆盡,台灣樟腦更是一枝獨秀,因而台灣的樟腦生產一直擁有極高的利潤。


腦寮
腦丁把採集的樟木運到腦寮。
資料來源:《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
,雄獅,1997年。


製樟腦的鍋爐
將樟木片加熱成氣體,再由氣體冷卻
成固體,即成樟腦。

整體來說,台灣的出口在1870年代以後增加很快。其中在1868至1895年間,糖、茶、樟腦三項商品出口即佔台灣出口總值的94%。貿易發展的結果,使原本苦於貿易逆差的大清帝國境內,台灣卻成為唯一貿易順差的地區。

  戴寶村教授談台灣開港


台灣開港後,淡水成為台灣重要的進出口港。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淡水河溯源」,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index.html

(3) 臺灣開港的影響

臺灣開港貿易最直接的影響,自然是來自於經濟的層面。在通商口岸廣設的商館或洋行,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郊行。並且,糖、茶、樟腦等產業的擴張,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會與扶養人口,也緩和18世紀以來大量移民潮湧入台灣的人口壓力。而對外貿易的順差,也為大清帝國賺得不少的外匯及稅收。
早期台灣發展的重心在南部,開港以後,由於茶、樟腦等重要的出口商品多產於北部,由北部的港口輸出,使得北部的經濟發展遠高於南部,至1881年,北部的貿易額已經超越南部,甚至到1890年代,北部的貿易額已經達到南部的兩倍。經濟重心北移的結果,也使臺灣的政治重心與建設,逐漸偏重於北部。如今台灣發展的重心在北部,這是自清末台灣開港以來逐漸發展的結果。
台灣開港,也造成了許多新聚落的興起,最著名的便是大稻埕。由於茶業的興盛,使得大稻埕成為茶葉加工、集散、出口的重鎮,經濟發達的結果,使大稻埕在短短幾年間迅速發展,到日治初期,已經成為北台灣第一大城。


大稻程
從淡水河看大稻埕,可以看到河畔有許多洋樓。
資料來源:《台灣史100件大事》,玉山社, 1999年。


日治時期大稻埕的永樂市場
大稻埕在日治時期不但是北台灣第一大聚落,也是台灣流行文化的中心。
資料來源:引自《攝影台灣》,雄獅,1983年。

台灣開港也不全然都是正面的影響。至少對原住民來說,由於近山丘陵及山區樟樹的開發,使得其生活再度受到衝擊,豪族率眾入山開發,加深了漢人與原住民的衝突,甚至清廷為了保有茶與樟腦的財源,往往不惜動用軍隊入山攻擊、驅逐原住民,這也迫使得原住民只有往更深山或東部遷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自: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

返回目录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