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臺灣(三):多元化的社會與文化

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Taiwan History) on 07-06-2012. Tags: ,

返回目录

1968年(民國57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使得國民的教育水準日益提高,同時,為讓失學者有進修的機會,政府亦在中等以下學校設補校,並設立空中專科學校與空中大學等機構,讓有心向學者有進修的機會。不過由於受到威權與戒嚴體制的影響,使台灣社會文化定於一尊。

1981年(民國70年),行政院成立文化建設委員會,開始重視文化建設。解嚴之後,以往受到壓抑的多元文化,逐漸呈現出豐富的內涵。各縣市紛紛設立文化中心,地方也有越來越多文史社團成立,這些機構經常舉辦各項文化活動,使台灣文化由過去定於一尊而走向多元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威權體制的鬆綁,弱勢群體也紛紛在政治社會改革的風潮下,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使得政府亦越來越重視弱勢者的權益。如勞動基準法的訂定,保障勞工的權益;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的制定,則保障了弱勢的幼童。1995年(民國84年),政府進一步開辦全民健康保險,使多數國民在有重大疾病時,免於龐大醫藥費負擔。

由於教育水準的提高,使得女性自主意識抬頭,傳統重男輕女觀念逐漸淡薄;而醫藥衛生的進步,亦使得死亡率降低,老年人口增加,台灣社會逐漸走向高齡化,對勞動人口構成不少的負擔。這些皆是現代台灣社會的特質。

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的趨勢延續到民國八十年代。由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成果的鼓舞,第二座科學園區「台南科學園區」也開始籌備。1998年(民國87年)7月1日,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正式進駐地跨台南縣新市鄉與善化鎮的台南科學園區,展開服務,藉此帶動南台灣的製造業轉型與升級。由於產業結構的快速調整,台灣已成功地發展為全球高科技產品製造重鎮,電子與資訊工業是民國八十年代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主要動力之一,無論其生產值或出口值在製造業中都居首位。
至於傳統產業亦也積極謀求出路。開拓美國、日本以外的市場。為降低勞力成本,有不少產業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設廠,以雇用當地低工資的勞工;而留在台灣的企業,則大量雇用外籍勞工,使外籍人口成為我國的一大族群。
此外,國營的傳統產業機構,近年來則逐漸民營化,並且多角化經營,尋求新的發展契機,如台鹽和台糖,都是多角經營發展成功的例子。這使得我國產業由勞力密集轉向技術、資本密集的同時,傳統產業亦不致沒落。


台鹽綠迷雅
是傳統產業成功轉型的案例之一。


台糖推出國宴珍饌團圓宴
國營傳統產業近年以多角經營,開拓更廣的市場。

在對外貿易方面,民國八十年代政府除繼續獎勵民間企業。為減少對美、日的貿易依賴,亦積極拓展其他的貿易夥伴。同時為推行貿易國際化、自由化,在政府的努力爭取下,台灣先後於1991年(民國80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2002年(民國9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自: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

返回目录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