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治前期(三):殖民經濟的奠定

Posted by Admin L in 台湾历史 (Taiwan History) on 07-06-2012. Tags: ,

返回目录

(1) 基礎建設的進行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首先全面進行台灣土地調查。確立了土地所有權制度。土地所有權的確立,保障了土地買賣的安全,有助於吸引資本家在台投資。平地的土地調查告一段落後,接著是近山地區的林野調查,結果清查出來的林野地有近百萬甲,並確定其所有權,此舉亦有助於資本家往林野投資發展。
土地調查結束後,緊接進行的是戶口調查。原本日本當局擬讓台、日同步進行戶口調查,但由於日俄戰爭的爆發,使日本的戶口調查暫時中止,台灣則按計畫舉行,於是台灣成為全亞洲第一個進行戶口普查的地區,這也是台灣史上首次正式的戶口普查。調查結果,全台戶數共有48萬7千餘戶,人口數為將近304萬人。戶口的調查,對於一個現代社會的諸項行政運作幫助甚大,沒有上軌道的戶政,則一切賦稅、選務、兵役等行政,勢必難以進行。


國勢調查紀念徽章
國勢調查調查即為一次人口總普查,日治時期台灣共進行了七次的國勢調查,
其中1905年的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還是全亞洲第一。圖為1925年國勢調查的紀念徽章。
資料來源:《見證台灣總督府》,立虹,1996年。

日治初期,台灣的幣制非常的混亂,流通的貨幣種類一百多種。貨幣制度的混亂,不利於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為統合幣制,1899年,臺灣總督府設立臺灣第一個現代化的金融機構─臺灣銀行。台銀不僅擁有貨幣發行權,也發揮商業銀行的功能,奠定台灣資本主義化的基礎。經過數年的整合之後,台灣的幣制逐漸上軌道。日治初期,台灣的度量衡制度也與幣制一樣混亂,因而自1901年開始,總督府規定交易一律使用日式的度量衡器,並動用警察之力,全面禁止使用舊式度量衡器。幣制與度量衡的統一,有助於商品經濟的流通與發展。


最早的台灣銀行
1899年,台灣銀行成立,為台灣最早的近代銀行,圖中的建築為1902年台灣銀行廳舍完成時的木造建築,今已不存。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創意力,1993年


台灣銀行券
日治時期台灣銀行負責發行台灣的貨幣。
資料來源:《台灣史100件大事》,
玉山社,1999年。

交通是一切建設的基礎,因此對於郵政、電信、航運、港灣、鐵路、公路等交通事業,日本當局也加緊進行建設或擴充。在郵政方面,1900年實施「郵便法」,逐步建立全台的郵政系統,並且也開辦台灣與外島、日本、中國、東南亞間的郵政業務;電信方面,除改良清代的線路之外,亦加緊鋪設了其他的線路,全盛時期,除台灣內部的通訊之外,台灣與日本、中國、香港、東南亞等地的電報和電話業務也可暢行無阻。


遞信部
日治時期主管電信事務的遞信部,目前為交通部所在。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創意力,1993年。


台北郵局。資料來源:嘉義大學,「台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1932年日本人開通蘇花公路

世界三大鐵路之ㄧ,日本人造阿里山登山鐵路

港灣建設方面,日本當局分別於1900年前後進行基隆、高雄兩港的港口整建工程,整建完成的基隆和高雄港,有效取代了逐漸淤積的淡水、安平兩港,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兩個港口。


高雄港
日治時期高雄港取代安平港,成為南部最主要的港口,
也是僅次於基隆台灣第二大貿易港,戰後更進一步躍居為台灣第一大港。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創意力,1993年。

在鐵路建設方面,1899年開始動工興建貫通台灣西部的縱貫鐵路。1908年4月,長達405公里由基隆至九曲堂(今高雄縣)的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台灣的鐵路便以縱貫鐵路為主幹,配合各糖廠經營的鐵路,構成了綿密的鐵路網絡。此外,為配合開採阿里山豐富的林野,日人亦開闢阿里山鐵路,最後鐵路在1911年完工,目前阿里山鐵路為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


阿里山鐵路
1911年,也是中國發生辛亥革命那一年,
台灣已經完成了阿里山鐵路,
也是世界三大高山鐵路之一。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創意力,1993年。


頭等車廂
日治時期的火車設有頭等車廂,
不過只有有錢人才坐得起。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
創意力,1993年。

日本在台從事各種建設,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建立商品的交易網路,也可以說在為了剝削臺灣這個殖民地。但也不可否認地,這樣的建設的確也為台灣的近代化帶來助益。而原本每年必須仰賴日本補助的台灣的財政,到了1904年以後,已經可以自力更生,無須再由日本中央補貼。

(2) 產業的發展

台灣為日本的殖民地,台灣的建設一切都以母國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在日本時代前期經濟發展上形成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
因此,日本在台灣扶植了許多農產品輸出日本。其中最重要的是蓬萊米,台灣於1922年培植蓬萊米成功,隨即成為運銷日本的重要商品;香蕉也是重要的外銷名產,其在1908年(日本明治41)開始外銷日本;另外還有鳳梨及鳳梨罐頭,是在1909年開始輸日。而著名的大甲草帽,也是日本時代重要的輸出品,其是在1899年由大甲人洪鴛開始編製外銷,後來草帽的出口也被日本商人所控制。此外,森林資源也是日本人的重要目標,前述的阿里山鐵路,就是日本人為取得阿里山林材而建造出來的。而阿里山也與八仙山、太平山並稱為三大林場,宜蘭的羅東,就是因為轉運太平山林場的木材而興起。


阿里山林場
阿里山林場以出產紅檜著稱,林場面積達
三萬餘公頃,為日治時期最早開發的林場。
資料來源:《見證台灣總督府》,
立虹,1996年。


太平山木材
太平山的木材,均集中於宜蘭羅東處理,
羅東也因而興起。資料來源:《台灣懷舊》
,創意力,1993年。

日治前期各項產業之中,最令人矚目的,還是糖業的發展。日本原來就是一個糖業的消費國,所需的砂糖大部分仰賴海外的供給。取得臺灣後,日本也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糖產地。不過,由於臺灣製糖的方式比較原始。因此,台灣總督府為謀求台灣產糖量的增加,首先進行一連串糖業改革措施,包括引進含糖量高的蔗種、改善製糖方法、獎勵從事糖業者等。


糖廠鐵路
糖廠的鐵路除了運送會社的甘蔗和砂糖
之外,也經營客運業務。
圖為阿緱糖廠所經營的糖業鐵路,
其可在屏東、潮州等站連接上官營鐵路,
為日治屏東平原重要的交通命脈。
資料來源:〈糖業之美〉,田野影像。


製糖廠
製糖會社為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企業。
圖為阿緱糖廠。
資料來源:《台灣懷舊》,
創意力,1993年。

接著,又以優渥的政策,吸引日本大財團來台設立製糖公司,使得台灣傳統的舊式糖廠業者逐漸無容身之地,只得紛紛轉業。臺灣的糖業變壟斷在日本人的手中,而臺灣的糖產量也節節上升,成為日治前期臺灣最重要的產業。
大體而言,日治前期在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策略下,一切經濟發展的重心都在於農業,而此時期的工業發展,像是製糖工業、製茶工業、鳳梨罐頭加工製造,也可說是完全依附於農業之上,無一不是農產品加工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自:http://tw-history.educities.edu.tw

返回目录

【赞赏 / Reward】

微信         支付宝         PayPal

Post a comment